close
【淵源篇】
「文有太極安天下,武有八極定乾坤」,這是康熙 (一說乾隆) 御題賜予八極門人之褒獎。
八極拳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拳術之一,明朝戚繼光所著的《紀效新書》中最先記載其名字:
「古今拳家,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,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,各勢各有所稱,而實大同小異......楊氏槍法,與巴子拳棍,皆今之有名者。」
「巴子拳」者,乃八極拳之俗名。中國北方,「巴」與「鈀」同音,故「鈀子」又稱「巴子」,即農具中的鍬。因八極拳之獨特握拳式中手指彎曲虛握的形狀與鍬相似,故名「鈀子拳」。但因「巴子拳」名甚粗俗,康熙年間八極大師吳鐘便將之改為「八極拳」。「八極」一名,既有叮囑門人將人體頭、肩、肘、手、尾、胯、膝、足八個部位鍛鍊至極致之心,也有指鍛鍊八極拳的發勁功夫,使勁道能發至八方極遠之意。
八極拳在明代已是有名的拳術,由此可知,八極拳的出現當在明代早期或之前,由八極拳拳式質實古樸的風格來看,八極拳或許在宋代甚至更早之前便已出現了。
八極拳發源於武術之鄉滄州(今河北省滄縣),盛行於滄縣東南鄉一帶,該地別名「八極窩」,以百分之八十的居民均習八極拳而聞名。除八極拳外,此地也流傳劈掛掌,故八極拳師多兼習劈掛掌,有所謂「八極參劈掛,神鬼都害怕」之語。由於該地風氣保守,武術方面的門戶設限也很嚴,所以歷年來雖有不少不惜千里而來求學八極拳的武術愛好者,但極少有獲得傳授的。因此長期以來,別說是河北省了,八極拳根本未傳出滄縣,甚至在滄縣之中,也可能看到數種風格相異的八極拳。
(資料來源:劉雲樵《八極拳》,經版主節錄刪改)
全站熱搜